5 月 19 日下午,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李伟昉教授应邀至我院,作了题为 “英国17 世纪莎评奠基期的重要贡献” 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杨维春教授及英语系主任谭晓丽教授共同主持。

李伟昉教授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莎士比亚研究分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长期致力于跨文化与经典阐释研究。他在讲座中以历史语境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英国 17 世纪莎评的三大核心贡献:
其一,性格塑造理论的革新是首要突破。德莱登(John Dryden)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的“情节中心论”,首次将性格塑造视为 “艺术审美灵魂”,提出通过言行彰显道德倾向的 “明显性”、与人物社会属性契合的 “吻合性”、尊重历史原型的 “相似性”、变化中保持逻辑平衡的 “一贯性” 四大原则,指出莎士比亚对 “激情” 的精准刻画为后世 “情感批评” 奠定了基础。
其二,诗性正义的道德辩护构成理论内核。针对古典主义批评,德莱登继承贺拉斯 “寓教于乐” 的传统,借《哈姆莱特》等悲剧人物命运,论证莎翁以 “美德超越恶行” 实现道德教诲,如此既守古典主义法则又认可莎翁 “超越规则的天才性”,体现了英国古典主义开明派的理论弹性。
其三,比较批评范式的确立具有方法论意义。本・琼生 将莎翁与古希腊罗马文学并置,开启了文学史坐标考察视角;德莱登通过莎翁与弗拉丘及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对比,凸显其在人物塑造等方面的超越性,为后世比较研究提供范式参照。

接下来,谭晓丽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她指出,李伟昉教授以 “文献细度” 揭示莎评史脉络,凸显比较意识与历史意识的融合,其核心启示在于:外国文学研究应立足中国立场,构建具有自主性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最后,李伟昉教授对师生的热烈提问给予了启发性点拨。如,针对 “女性主义理论运用” 问题,李教授强调需避免生搬硬套,警惕学术 “失语症”,主张以本土视角辩证审视理论工具。
整场讲座给我校对文学批评感兴趣的师生提供了思想的盛宴和启迪,激发听众做李教授指出的具有问题意识、历史意识、文献意识和中国意识的外国文学批评。
(外国语学院 李未雪编辑)